有范 >古诗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刘长卿
2025-07-19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

唐代  刘长卿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
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
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
欲觅樵人路,蒙笼不可寻。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翻译及注释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湘中地区的景色,并通过斑竹岩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
苍梧在何处,
斑竹自成林。
点点留残泪,
枝枝寄此心。
寒山响易满,
秋水影偏深。
欲觅樵人路,
蒙笼不可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湘中地区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地方叫做斑竹岩的景观。诗人描述了这里的美丽,苍翠的竹林在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地长成了一片森林。诗人的心情似乎也被这美景所触动,留下了一些忧伤或感动的泪珠。

诗中的"寒山"和"秋水"是对自然景观的再次描绘,寒山回响着声音,而秋水的倒影看似更加深邃。

最后两句描写了诗人寻找樵夫的路途,但他却被蒙笼的迷雾所阻挡,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可以看作是诗人内心追寻自我、探索生活的一种象征。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描写为主,通过描绘悠美的竹林和丰富的自然景物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它留给读者的感觉是一种深情而苍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拼音读音参考

xiāng zhōng jì xíng shí shǒu bān zhú yán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

cāng wú zài hé chǔ, bān zhú zì chéng lín.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
diǎn diǎn liú cán lèi, zhī zhī jì cǐ xīn.
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
hán shān xiǎng yì mǎn, qiū shuǐ yǐng piān shēn.
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
yù mì qiáo rén lù, méng lóng bù kě xún.
欲觅樵人路,蒙笼不可寻。


相关内容:

湘中纪行十首·湘妃庙

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

故女道士婉仪太原郭氏挽歌词

归弋阳山居,留别卢、邵二侍御

过包尊师山院


相关热词搜索:湘中十首纪行斑竹
热文观察...
  • 湘中纪行十首·云母溪
    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白发惭皎镜,清光媚奫沦。寥寥古松下,岁晚挂......
  • 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
  • 湘中纪行十首·花石潭
    江枫日摇落,转爱寒潭静。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人闲流更慢,鱼戏波难定。楚客往来多,偏知白......
  • 湘中纪行十首·赤沙湖
    茫茫葭菼外,一望一沾衣。秋水连天阔,涔阳何处归。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楚客来相问,孤舟泊......
  • 湘中纪行十首·石围峰(一作石菌山)
    前山带秋色,独往秋江晚。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夤缘不可到,苍翠空在眼。渡口问渔家,桃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