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虫豸诗·蟆子(三首)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元稹
2025-07-20

虫豸诗·蟆子(三首)

唐代  元稹  

蟆子微於蚋,朝繁夜则无。
毫端生羽翼,针喙噆肌肤。
暗毒应难免,羸形日渐枯。
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
晦景权藏毒,明时敢噬人。
不劳生诟怒,只足助酸辛。
隼眦看无物,蛇躯庇有鳞。
天方刍狗我,甘与尔相亲。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
谁令通鼻息,何故辨馨香。
沉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虫豸诗·蟆子(三首)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虫豸诗·蟆子(三首)翻译及注释

诗词中文译文:

蟆子微於蚋,
朝繁夜则无。
毫端生羽翼,
针喙噆肌肤。

暗毒应难免,
羸形日渐枯。
将身远相就,
不敢恨非辜。

晦景权藏毒,
明时敢噬人。
不劳生诟怒,
只足助酸辛。

隼眦看无物,
蛇躯庇有鳞。
天方刍狗我,
甘与尔相亲。

有口深堪异,
趋时讵可量。
谁令通鼻息,
何故辨馨香。

沉水来沧海,
崇兰泛露光。
那能枉焚爇,
尔众我微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了蟆子的形象和特点,并借此表达了自卑和无奈的心情。

诗中描述了蟆子的微小和普遍被忽视的情况。白天繁忙时,蟆子微不可见;夜晚时,蟆子却无声无影。它们长着像羽翼一样的柔软触角,采用尖锐的针喙刺破皮肤。

蟆子被描述为有着一定的毒性,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它们选择远离人群,不敢负恨怨非辜。在昏暗的时候,它们敢于咬人,尽管它们并不是咬人的本意,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分泌的酸性物质会助长伤口的疼痛。

作者将蟆子与其他动物进行了对比,如隼鸟无物可眦视,蛇身有鳞可庇护。作者以刍狗自比,表示宁愿与蟆子亲近。描写了蟆子的嘴巴异于常人,听时可让人讶异,追随着时尚的潮流。

最后,作者将蟆子联想到其命运:无奈地沉入水中,然后泛向辽阔的海洋。蟆子如此渺小,焚烧徒然。蟆子与众人相比,其存在微不足道。

这首诗以写蟆子微小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他人处境的无奈和自卑,有一些反讽和情感的表达。

虫豸诗·蟆子(三首)拼音读音参考

chóng zhì shī má zi sān shǒu
虫豸诗·蟆子(三首)

má zi wēi yú ruì, cháo fán yè zé wú.
蟆子微於蚋,朝繁夜则无。
háo duān shēng yǔ yì, zhēn huì zǎn jī fū.
毫端生羽翼,针喙噆肌肤。
àn dú yīng nán miǎn, léi xíng rì jiàn kū.
暗毒应难免,羸形日渐枯。
jiāng shēn yuǎn xiāng jiù, bù gǎn hèn fēi gū.
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
huì jǐng quán cáng dú, míng shí gǎn shì rén.
晦景权藏毒,明时敢噬人。
bù láo shēng gòu nù, zhǐ zú zhù suān xīn.
不劳生诟怒,只足助酸辛。
sǔn zì kàn wú wù, shé qū bì yǒu lín.
隼眦看无物,蛇躯庇有鳞。
tiān fāng chú gǒu wǒ, gān yǔ ěr xiāng qīn.
天方刍狗我,甘与尔相亲。
yǒu kǒu shēn kān yì, qū shí jù kě liàng.
有口深堪异,趋时讵可量。
shuí lìng tōng bí xī, hé gù biàn xīn xiāng.
谁令通鼻息,何故辨馨香。
chén shuǐ lái cāng hǎi, chóng lán fàn lù guāng.
沉水来沧海,崇兰泛露光。
nà néng wǎng fén ruò, ěr zhòng wǒ wēi máng.
那能枉焚爇,尔众我微茫。


相关内容:

使东川·好时节

寄庾敬休

漫天岭赠僧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三首(膳部员外时作)
    国付重离后,身随十圣仙。北辰移帝座,西日到虞泉。方丈言虚设,华胥事眇然。触鳞曾在宥,偏哭堕......
  • 使东川·西县驿
    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今日成阴复成子,可怜春尽未还家。...
  • 日高睡
    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怜君近南住,时得到山行。...
  • 刘颇诗
    一言感激士,三世义忠臣。破瓮嫌妨路,烧庄耻属人。迥分辽海气,闲踏洛阳尘。傥使权由我,还君白......
  • 许公子郑姬歌(郑园中请贺作)
    许史世家外亲贵,宫锦千端买沉醉。铜驼酒熟烘明胶,古堤大柳烟中翠。桂开客花名郑袖,入洛闻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