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22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宋代  苏轼  

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
初无来往相,二土同一在。
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
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翻译及注释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净名毗耶中,
妙喜恒沙外。
初无来往相,
二土同一在。
云何定慧师,
尚欠行脚债。
请判维摩凭,
一到东坡界。

诗意:
这首诗以佛教的观念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佛教修行者定慧师的敬意,并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修行和人生的思考。诗中用佛教的词汇和意象,描绘了定慧师在净名毗耶(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之中,而苏轼自己则处于妙喜恒沙(佛教中的浩瀚世界)之外。诗中还表达了苏轼对于定慧师的尊敬和钦佩,以及自己对于修行的向往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感悟和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展现出他对修行道路的向往和对定慧师的敬仰之情。诗中的意象和词藻典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佛教哲学的理解。通过对净名毗耶和妙喜恒沙的描绘,苏轼将自己和定慧师置于不同的境界,表达了对修行道路的渴望和虔诚。诗词中还表达了苏轼对定慧师行脚的期盼,并请定慧师来到东坡界(指苏轼的居所),以寻求心灵的指引和启迪。

这首诗词通过佛教的思想和意象,传达了苏轼对修行和人生的思考。它展现了苏轼对佛教修行者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对于修行道路的向往和探索。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一种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感觉。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dìng huì qīn zhǎng lǎo jiàn jì bā shǒu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jìng míng pí yé zhōng, miào xǐ héng shā wài.
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
chū wú lái wǎng xiāng, èr tǔ tóng yī zài.
初无来往相,二土同一在。
yún hé dìng huì shī, shàng qiàn xíng jiǎo zhài.
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
qǐng pàn wéi mó píng, yí dào dōng pō jiè.
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


相关内容:

磻溪石

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

九日,寻臻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

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

念奴骄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遶城观荷花,登岘山亭
    苕水如汉水,鳞鳞鸭头青。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悲伤意则同,岁月如......
  • 饮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水光灩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和陶饮酒二十首
    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颀然六男子,粗可传......
  • 南乡子 集句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
  • 望海楼晚景五绝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