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18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

宋代  苏辙  

野人性似修行僧,长愿幽居近林麓。
南迁无计脱簪组,西归谁为栽松竹。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
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翻译及注释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野人性似修行僧,
长愿幽居近林麓。
南迁无计脱簪组,
西归谁为栽松竹。
头上白云即飞盖,
耳畔清泉当鸣玉。
洛川犹是冠盖林,
更愿高飞逐黄鹄。

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送别朋友子瞻时写的。诗人以自然山林和修行僧侣的形象,表达了对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中还探讨了南迁和西归的问题,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俗的厌倦和对返璞归真的渴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由飞翔、追逐黄鹄的向往,希望能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升华。

赏析:
这首诗通过自然山林的意象和修行僧侣的形象,表达了苏辙对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中的"野人"形象代表了远离尘嚣的修行者,他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苏辙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像这些修行僧一样,过上幽居近山林的生活,与大自然为伴。

诗中的"南迁"和"西归"反映了现实世俗的压力和束缚。南迁可能指的是政治上的迁徙,而西归则暗示了对返璞归真的渴望。诗人感叹南迁无法摆脱尘世的束缚,对于回归自然、摆脱世俗束缚的愿望无计可施。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头上的白云即飞盖,象征自由自在的飞翔,耳畔的清泉鸣玉则代表了纯净和高洁的境界。诗人希望能摆脱现实的桎梏,像黄鹄一样高飞,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升华。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隐居、返璞归真和自由飞翔的向往。它反映了苏辙在宋代社会中的自省和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和内心追求的渴望。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zi zhān liú bié sān shǒu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

yě rén xìng shì xiū xíng sēng, zhǎng yuàn yōu jū jìn lín lù.
野人性似修行僧,长愿幽居近林麓。
nán qiān wú jì tuō zān zǔ, xī guī shuí wèi zāi sōng zhú.
南迁无计脱簪组,西归谁为栽松竹。
tóu shàng bái yún jí fēi gài, ěr pàn qīng quán dāng míng yù.
头上白云即飞盖,耳畔清泉当鸣玉。
luò chuān yóu shì guān gài lín, gèng yuàn gāo fēi zhú huáng gǔ.
洛川犹是冠盖林,更愿高飞逐黄鹄。


相关内容:

次韵子瞻过淮见寄兼简孙奕职方三首

次韵子瞻过淮见寄兼简孙奕职方三首

次韵子瞻独觉

次韵王适游陈氏园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


相关热词搜索:子瞻次韵留别
热文观察...
  • 次韵子瞻记岁莫乡俗三首其三守岁
    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嗟我地上人,岂复奈尔何。未去不自闲,将去乃......
  • 次韵子瞻留别三首
    东西南北无住身,羯末封胡四男子。雕锼不遣治章句,烂熳先令饱文字。疏慵嗟我厉之人,生子夜中惟......
  • 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二首
    平时出处常联袂,文翰叨陪旧服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何时杯酒看浮白,清夜肴蔬粗......
  •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炎起爨下薪,冻合瓶......
  • 次韵子瞻十一月旦日锁院赐酒及烛
    铜鐶玉锁闭空堂,腕脱初惊笔札忙。红烛遥怜风雪暗,黄封微泻桂椒香。光明坐觉幽阴破,温暖深知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