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立秋后题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杜甫
2025-07-25

立秋后题

唐代  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后题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立秋后题翻译及注释

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
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
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
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
何事拘形役。

中文译文:

立秋之后题

太阳和月亮彼此不相饶,
节气的序数昨夜已经分隔。
蝉儿的歌声不再停止,
秋燕已经离开像客人一样。

平生我独自行走的心愿,
感慨岁月已过去半百。
辞去官职也是被人所强迫,
为何让形式的束缚拘束自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题诗,以立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的“日月不相饶”暗喻人与时光无法相互抵消,时间不停地流逝,而自己却无法回到过去。接着,“节序昨夜隔”用自然界的变化来象征时间的流转,时间瞬息万变,昨天的节气已经过去,人们无法挽回。蝉儿的歌声代表着夏天的繁华和活力,而秋燕的离开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更迭。

诗的后两句以个人层面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旅程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平生独自往前行走的愿望,可能是希望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理想,但年纪已经过去了一半,对于时光的流逝感到惆怅和迷茫。最后两句“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则指出,辞去官职也是被人所迫,不愿被形式与束缚所拘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时间流逝和命运的无奈,对于自由追求理想的渴望和对于制度与规矩的质疑。诗中的意境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杜甫独特的才情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立秋后题拼音读音参考

lì qiū hòu tí
立秋后题

rì yuè bù xiāng ráo, jié xù zuó yè gé.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xuán chán wú tíng hào, qiū yàn yǐ rú kè.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píng shēng dú wǎng yuàn, chóu chàng nián bàn bǎi.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bà guān yì yóu rén, hé shì jū xíng yì.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相关内容:

画鹘行(一作画雕)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

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

示从孙济(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

渼陂西南台


相关热词搜索:秋后
热文观察...
  • 贻阮隐居
    陈留风俗衰,人物世不数。塞上得阮生,迥继先父祖。贫知静者性,自益毛发古。车马入邻家,蓬蒿翳......
  • 遣兴三首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
  • 昔游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
  • 赤谷西崦人家
    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
  •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昨枉霞上作,盛论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