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李舍人淮南提刑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24

李舍人淮南提刑

宋代  梅尧臣  

啄木欲除蠹,蠹去树亦挠。
何须食微虫,尔腹岂不饱。
天下本无事,自为庸人扰。
君实知古深,终惭用倾巧。

李舍人淮南提刑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李舍人淮南提刑翻译及注释

《李舍人淮南提刑》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啄木欲除蠹,
蠹去树亦挠。
何须食微虫,
尔腹岂不饱。
天下本无事,
自为庸人扰。
君实知古深,
终惭用倾巧。

诗意:
这首诗以李舍人(一种官职)担任淮南提刑官的身份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诗中通过描绘啄木鸟欲除去树上的虫蛀,但蛀虫离去后树木仍然摇摆不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难以根除、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诗的后半部分探讨了人们的生活追求,指出人们常常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斗,却忽略了自身的内在需求与价值。最后,诗人自责地承认自己知识浅薄,无法像古人那样深刻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对自己过于依赖技巧感到羞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啄木鸟和虫蛀的比喻,诗人抒发了对社会问题难以根除的无奈之情。树木摇摆的意象传达了问题的后遗症与影响,表明社会问题离去后仍然会留下不可忽视的影响。接着,诗人以反问句的形式,质问人们为何为了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纷争,暗示人们应该关注更重要的价值与内涵。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认识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相对肤浅,对倾巧的过度追求感到惭愧。整首诗意味深长,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展现了对现实的独特洞察力。

李舍人淮南提刑拼音读音参考

lǐ shè rén huái nán tí xíng
李舍人淮南提刑

zhuó mù yù chú dù, dù qù shù yì náo.
啄木欲除蠹,蠹去树亦挠。
hé xū shí wēi chóng, ěr fù qǐ bù bǎo.
何须食微虫,尔腹岂不饱。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 zì wèi yōng rén rǎo.
天下本无事,自为庸人扰。
jūn shí zhī gǔ shēn, zhōng cán yòng qīng qiǎo.
君实知古深,终惭用倾巧。


相关内容:

李少傅郑圃佚老亭

李密学遗苔酱脯云是自采为之

雷秘校入阙拟官时将登舟过辇下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

来上人归宣城兼柬太守孙学士


相关热词搜索:淮南舍人
热文观察...
  • 李士元学士守临邛日有谷一茎九穟者数本芝数
    临邛传瑞物,太守在郡时。既多九穟谷,复有三秀芝。芝以保万寿,谷以丰东菑。更看芙容叶,并蒂照......
  • 李庭老许遗结丝勒帛
    纫丝作长带,正胜茱萸纹。冉冉仍垂绋,{左帛右炎}{左帛右炎}自有薰。鲜华非称我。修饰未如君。曾......
  • 力漕篇呈发运王司封宝臣
    兵外肢强,兵内体壮。敛之尽归,岁以多饷。东南舳舻,衔尾而上。浮江浮淮,泝汴之湍。汴湍不常,......
  • 历阳过杜挺之遂约同入汴
    沧海泻玉自外天,牛斗傍边客正回。人说维摩居士病,我同王子雪舟来。汀洲沮洳潮新苍,山日曈曚雾......
  • 廖秀才归衡山县
    千里倦为客,秋归鸟榜轻。过林湘橘暗,收潦楚江清。晚泊亲鸥鹭,残芳袭杜蘅。长沙几日到,天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