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尔基工学团最初的几年中,生活是艰苦的,工作任务又重,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了。马卡连柯想出了奇妙的办法,让学员晚上都聚集在宿舍里,师生玩起了一种叫做“官打捉贼”的游戏。
这种游戏的玩法是:参加游戏的人,每人分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贼”、“告发人”、“检察员”、“法官”、“刑官”等等。“告发人”先
宣布他幸运地做了“告发人”,然后手里拿起一根绳鞭,努力猜测谁是贼。大家都向他伸出手来,在这些手里面,他一定要用鞭子打中“贼”的手。通常,他总是误打了“法官”或是“检察员”,这些被他冤枉的正直的“公民”,便按照惩罚诬告的规定,反打“告发人”的手心。如果下次“告发人”终于猜中了谁是“贼”,他的痛苦就可以终止,那个“贼”的痛苦却要开始了。这时候由“法官”判决,重打五下,重打十下,轻打五下。“刑官”手持绳鞭、就来施刑了。
因为参加游戏者的身份一直在改变,上次做“贼”的人下次会变成“法官”或是“刑官”所以整个游戏的主要趣味就在于轮流的吃苦和报复。凶狠的“法官”或是残酷的“刑官”如果做了“告发人”和“贼”,就要受到现在“法官”和现任“刑官”的残忍报复,让他想起他以前给人家的种种判决和处罚。
平时严肃的马卡连柯,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扮演着孩子们同伴的角色,孩子们体验出了他的可爱。因此大家遇见同其他老师玩时,总有拘谨之感,“刑官”施刑时,总带有温和态度。而同马卡连柯玩的时候,却无拘无束,当他做了“贼”时,往往判重打,似乎要以此来体验他的忍受力。这时,马卡连柯除了硬着头皮充好汉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而当马卡连柯做“法官”的时候,总要弄得受刑的人失去自尊地大叫起来:
“马卡连柯,这样可不行啊!”
然而反过来,马卡连柯也是大吃苦头,往往他回家的时候左手总是肿着,换手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而且右手他还要留着去写字。
这种游戏,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乐趣,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坚忍大胆、不怕危险的性格。对这些特殊学生而言,无疑还起到了强化法制观念的作用——“贼”是受人唾弃的,将受到严厉处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