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十二时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朱敦儒
2025-07-24

十二时

宋代  朱敦儒  

送别  劝勉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十二时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十二时翻译及注释

《十二时》是宋代文学家朱敦儒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连绵的云彩笼罩着凋谢的草地,
晚霞映照整片天空,
山上的红叶连成一片。
西风吹得树叶纷纷坠落,
溪水在前方发出悲鸣。
燕子已经飞走,大雁归来的音信已经中断。
问黄花,又有谁在摘取它们呢?
征人最担忧的时候,
送寒衣的季节终于到来。

诗意:
《十二时》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命运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以草木凋零、天色昏暗、山红叶落等景象展示了秋天的凄凉和衰老,西风吹落的树叶和呜咽的溪水则增添了一丝忧伤的氛围。同时,燕子的离去和大雁音信的中断,以及黄花被摘取的问题,暗示了人事如梦、物换星移的变迁。最后,诗人以送寒衣的时节作为结尾,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征人在这个季节中最为忧愁的心情。

赏析:
《十二时》以典型的宋代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寄托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运用了连绵、连天、连山等词语的修辞手法,将连绵的云、晚霞和红叶串联起来,形成了秋天景物的连续感,同时也增强了季节变迁和人事变迁的意象。西风摇落的描写以及前溪的呜咽,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化。燕子离去和鸿雁音信的中断,以及黄花被摘取的问题,更加凸显了离别和无常的主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最后,送寒衣的时节作为结尾,以寓情于景的方式,将征人最愁处与季节相呼应,使整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总之,朱敦儒的《十二时》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事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凄凉的景象和离别的主题给人以深思和忧伤之感,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人事和生命的敏感洞察力。

十二时拼音读音参考

shí èr shí
十二时

lián yún shuāi cǎo, lián tiān wǎn zhào, lián shān hóng yè.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xī fēng zhèng yáo luò, gèng qián xī wū yè.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yàn qù hóng guī yīn xìn jué.
燕去鸿归音信绝。
wèn huáng huā yòu gòng shuí zhé.
问黄花、又共谁折。
zhēng rén zuì chóu chù, sòng hán yī shí jié.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相关内容:

昭君怨

渔父词(六之三)

采桑子(芗林为牧庵舅作)

鹧鸪天(绍兴己未归休后赋)

谒金门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点绛唇(重阳后数日,菊墩始有花·与诸友再登,赋第四首)
    莫问重阳,黄花满地须游宴。休论夷甸。且作江山观。百岁光阴,屈指今过半。霜天晚。眼昏花乱。不......
  • 乌夜啼
    翦胜迎春后,和风入律频催。前回下叶飞霜处,红绽一枝梅。正遇时调玉烛,须添酒满金杯。寻芳伴侣......
  • 品令
    上贼军退舍西风持酒。诮不做、愁时候。机云兄弟,坐中玉树,琼枝高秀。且莫劝人归去,坐来未久。......
  • 点绛唇(再赋示王景源使君)
    璧月光辉,万山不隔蟾宫树。金风玉露。水国秋无数。老子情钟,欲向香中住。君王许。龙鸾飞舞。送......
  • 满庭芳
    月窟蟠根,云岩分种,绝知不是尘凡。琉璃剪叶,金粟缀花繁。黄菊周旋避舍,友兰蕙、羞杀山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