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宿柴城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陈师道
2025-07-19

宿柴城

宋代  陈师道  

卧埋尘叶走风烟,齿豁头童不记年。
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冬冬鼓远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
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

宿柴城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宿柴城翻译及注释

《宿柴城》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宿柴城

夜晚躺卧在柴城里,尘叶随风烟飘散。
年纪已老,牙齿残缺,但是头顶的童年却不记其年。
我不在乎社交应酬,自由自在地起身或躺下,
高处或低处都无所谓,随遇而安,顺从缘分的安排。

深夜里,远处传来三声鼓点,此起彼伏,犹如行云流水。
湖面上隐隐约约地映照着四方天空。
枕头下涌动着波涛,如同雨滴打在蓬上,
我这个流离失所的老人只能一直带着愁绪漂泊边缘。

这首诗词以宿柴城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心境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的追求。诗中的宿柴城是一个象征性的地方,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定感。诗人在柴城里平静地度过夜晚,不受外界的干扰,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诗中的牙齿残缺和头顶的童年不记其年,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但内心依然保持着童心和无拘无束的态度。他不愿受到社交应酬的束缚,宁愿自由自在地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诗人对于地位和身份的高低并不在意,只顺从缘分的安排,接受生活的起起落落。

诗中的夜晚鼓声和平湖的映照,给人以宁静和广阔的感受。诗人的枕头下涌动着波涛,象征着内心的波澜和忧愁。他作为一个流离失所的老人,无法寻找到真正的归宿,只能漂泊在边缘,带着愁绪度过余生。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传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和平静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世俗中的疏离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对比,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自在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宿柴城拼音读音参考

sù chái chéng
宿柴城

wò mái chén yè zǒu fēng yān, chǐ huō tóu tóng bù jì nián.
卧埋尘叶走风烟,齿豁头童不记年。
qǐ dào bù gōng liáo yīng sú, gāo dī mò kě zhǐ suí yuán.
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dōng dōng gǔ yuǎn sān xíng yè, yǐn yǐn píng hú sì jiē tiān.
冬冬鼓远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
zhěn dǐ tāo bō péng shàng yǔ, gù jiāng jī lǎo dào chóu biān.
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


相关内容:

宿齐河

送孝忠二首

送孝忠二首

送叔弼寄秦张

送秦觏二首


相关热词搜索:柴城
热文观察...
  • 送赵教授
    束发相看到白头,了知公鬓不胜忧。可堪亲老须三釜,又著儒冠忍一羞。平世功名须晚节,向来旬月取......
  • 月下观潮二首
    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
  • 月下观潮二首
    隔江灯火见西兴,江水清平雾雨轻。风送潮来云四散,水光月色斗分明。...
  • 赠二苏公
    岷峨之山中巴江,桂椒柟栌枫柞樟。青金黄玉丹砂良,兽皮鸟羽不足当。异人间出骇四方,严王陈李司......
  • 赠张文潜
    张侯便然腹如鼓,饥雷收声酒如雨。读书不计有余处,尚著我辈千百许。翻湖倒海不作难,将军百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