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题陶贞白故居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徐照
2025-07-21

题陶贞白故居

宋代  徐照  

徵居上天后,有屋在松根。
一片仙坛石,却当僧寺门。
居山称宰相,隔代绝儿孙。
太傅新为记,今来亦不存。

题陶贞白故居作者简介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他在《山中寄翁卷》中写道:“吟有好怀忘瘦苦”,可见苦吟情状。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徐照有《促促词》,通过农民与小吏的劳逸悲欢对比来揭露社会不平,有张籍、王建乐府诗意味,被不少选本选录。但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种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死后朋友出钱为他安葬。

题陶贞白故居翻译及注释

《题陶贞白故居》是宋代徐照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徵居上天后,有屋在松根。
一片仙坛石,却当僧寺门。
居山称宰相,隔代绝儿孙。
太傅新为记,今来亦不存。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陶贞白的故居,通过具象的景物和隐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陶贞白是徐照的朋友,他的故居位于天上,坐落在松根之下。诗中提到的"仙坛石"象征着陶贞白居住的地方,它既是仙境般的居所,又如同僧寺的门。陶贞白居住在山中,被人们尊称为宰相,但他的后代却与他隔绝,绝儿孙。诗的结尾提到,太傅(指陶贞白)的名字在新的记载中已经不存在,如今他的事迹也被人们遗忘了。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陶贞白故居和他的命运的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想象力,通过"徵居上天后"、"有屋在松根"等描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一片仙坛石"和"僧寺门"的隐喻意象,进一步强调了陶贞白的居所的神秘和尊贵。诗中的"居山称宰相"表明陶贞白在山中的居所宛如一个宰相的地位,但随后的"隔代绝儿孙"则揭示了他的孤独和衰落。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陶贞白命运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暗示了一切事物都会逝去,人们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这首诗通过对陶贞白故居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它以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和隐喻意象的运用,传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深思。同时,诗中对陶贞白的赞美和对他命运的反思,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过去伟大人物的敬仰与怀念。整首诗词意境深远,引人思索,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独特感悟。

题陶贞白故居拼音读音参考

tí táo zhēn bái gù jū
题陶贞白故居

zhēng jū shàng tiān hòu, yǒu wū zài sōng gēn.
徵居上天后,有屋在松根。
yī piàn xiān tán shí, què dāng sēng sì mén.
一片仙坛石,却当僧寺门。
jū shān chēng zǎi xiàng, gé dài jué ér sūn.
居山称宰相,隔代绝儿孙。
tài fù xīn wèi jì, jīn lái yì bù cún.
太傅新为记,今来亦不存。


相关内容:

入湘二首

入湘二首

鹭鸶

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

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


相关热词搜索:故居陶贞
热文观察...
  • 游衡山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翼宿平垂地,雷池暗......
  • 病起呈灵舒紫芝寄文渊
    唐世吟诗侣,一时生在今。不因吾疾重,谁识尔情深。解愿衣赊酒,更医药费金。天教残息在,安敢废......
  • 舟上
    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 登东宝山僧舍
    扪萝上才绝,移舟泊前滩。火云满行路,剥啄敲柴关。脱裳挂木杪,喘汗如浆翻。主人喜客来,笑话生......
  • 会宿赵紫芝宅
    残烛照屏风,高堂暑气空。初旬长少月,半夜忽来鸿。旧集三年久,清吟四坐同。城楼杀更点,声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