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厓山大忠祠(二首)诗意和翻译_明代诗人李东阳
2025-07-18

厓山大忠祠(二首)

明代  李东阳  

国亡不废君臣义,莫道祥兴是靖康。
奔走耻随燕道路,死生惟着宋冠裳。
天南星斗空沦落,水底鱼龙欲奋扬。
此恨到今犹不极,厓山东下海茫茫。
¤

厓山大忠祠(二首)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厓山大忠祠(二首)翻译及注释

《厓山大忠祠(二首)》是明代李东阳所作的诗词,描绘了国家的沦亡和忠臣的忠诚。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国家覆灭时,君臣之间的义气并未消逝,
不要说祥兴只存在于靖康之中。
我这个流亡者,在燕京的道路上感到耻辱,
生死只与宋朝的服饰相伴。

天空中的南方星斗失去了光辉,
水底的鱼龙渴望振奋。
至今这份仇恨仍未消释,
厓山东下,海洋辽阔无垠。

诗意:
《厓山大忠祠(二首)》通过对国家沦亡和忠臣忠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精神的赞颂。诗中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天南星斗的黯淡和水底鱼龙的欲振奋来象征国家的衰败和希望。作者以自己作为流亡者的身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沦亡的痛苦感受,强调了忠臣不顾生死、始终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品质。

赏析:
《厓山大忠祠(二首)》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精神的赞颂。诗中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天南星斗黯淡无光和水底鱼龙渴望振奋的形象,表达了国家的衰败和复兴的情感。作者以自己作为流亡者的身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沦亡的痛苦感受,强调了忠臣不顾生死、始终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品质。

整首诗词情感深沉,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国家沦亡和忠臣忠诚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精神的赞颂。在表达的过程中,运用了寓物的手法,巧妙地借用了天南星斗和水底鱼龙的形象来象征国家的衰败和希望。整首诗意蕴含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以及对忠臣精神的推崇,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厓山大忠祠(二首)拼音读音参考

yá shān dà zhōng cí èr shǒu
厓山大忠祠(二首)

guó wáng bù fèi jūn chén yì, mò dào xiáng xìng shì jìng kāng.
国亡不废君臣义,莫道祥兴是靖康。
bēn zǒu chǐ suí yàn dào lù, sǐ shēng wéi zhe sòng guān shang.
奔走耻随燕道路,死生惟着宋冠裳。
tiān nán xīng dǒu kōng lún luò, shuǐ dǐ yú lóng yù fèn yáng.
天南星斗空沦落,水底鱼龙欲奋扬。
cǐ hèn dào jīn yóu bù jí, yá shān dōng xià hǎi máng máng.
此恨到今犹不极,厓山东下海茫茫。
¤


相关内容:

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四首(时和者颇众

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四首(时和者颇众

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四首(时和者颇众

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四首(时和者颇众

得匏菴观造雨絪诗辄次韵


相关热词搜索:二首山大
热文观察...
  • 厓山大忠祠(二首)
    宋家行在日南迁,虏骑长驱百万鞭。潮海有灵翻佑贱,江流非堑枉称天。庙堂遗恨和戎策,宗社深恩养......
  • 东郊时雨
    鸣鸠将雨过东林,细草青郊望转深。润入土膏春脉脉,暝含山色昼沉沉。寻花问柳游人兴,荷锸扶犁野......
  • 梅涧
    僻地沙寒水更清,老梅偏向涧边横。风吹落瓣仍低陨,石压傍枝却倒生。野鹤对人轻欲舞,蹇驴冲雪瘦......
  • 风雨种竹(以下次陈锦衣廷用韵)
    石栏沙路雨声干,为欠萧萧一两竿。深带土膏从地底,暝移茅屋过江干。方于辰日依时种,影待晴天拂......
  • 幽怀(四首)
    雨深门巷半苍苔,十日幽怀郁未开。刚道官闲忙又惜,偶教身健病还来。酒杯尚籍驱除力,诗债惭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