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成语 >知行合一的意思_典故_出处_知行合一成语解释
2025-07-26

知行合一

zhī xíng hé yī

成语解释: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成语出处: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9回:“若我俩联合起来,才叫知行合一。”

词语分开解释

知行 : 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和行的关系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朱熹等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行后。
合一 : 1.相合为一。 2.同一;一致。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国语辞典

明朝王守仁所倡的学说。指知与行是一事而非两截,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知而不行,仍是未知。

知行合一的网络解释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知行合一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相关内容:

匍匐之救

齿牙余论

筑室反耕

舞榭歌楼

危如累卵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打狗看主
    本成语的解释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 重关击柝
    本成语的解释 见“重门击柝”。 成语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所以未具上闻者,欲待至上,面自......
  • 一片焦土
    本成语的解释 形容遭遇火灾(或战火),房屋全部被衩焚毁的景象。 成语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
  • 家字组词_怎么组词_开头或结尾及中间的组词
    国家大家专家家庭人家家里一家国家级作家回家家长科学家资本家国家机关陈家洛画家家族皇家家中老......
  • 趁哄打劫
    本成语的解释 犹言在混乱中劫掠。 成语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他也不救火,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