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22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

宋代  梅尧臣  

向晓入汴尾,隔河闻人声。
得声不得貌,问识旧时名。
泊舟忽来及,袖诗多贤英。
言除丹徒宰,暂作七闽行。
东南几千里,日夕挂帆轻。
渡江莼已老,未足助杯羹。
最知使道出,先见县人迎。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翻译及注释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向晓入汴尾,
隔河闻人声。
得声不得貌,
问识旧时名。

泊舟忽来及,
袖诗多贤英。
言除丹徒宰,
暂作七闽行。

东南几千里,
日夕挂帆轻。
渡江莼已老,
未足助杯羹。

最知使道出,
先见县人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梅尧臣在舟次泗水边上遇到黄令的情景,并以一首诗作为送别。

诗的开头描述了黎明时分进入汴尾(即泗水之滨),从对岸隔河听到人声。这里的"汴尾"指的是泗水的尾部,泗水是淮河的支流,也是当时通往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道。

接着,作者得到了黄令的声音,却无法看到他的面貌,于是询问了黄令的旧时名望。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黄令的好奇和对黄令的尊敬之情。

然后,黄令突然停船靠岸,并拿出了许多他所写的才华出众的诗作。作者称赞黄令的诗作多才多艺,充满了英俊才华的气息。这里的"袖诗多贤英"表示黄令将自己的诗作藏在衣袖之中,含有隐喻的意味。

接下来,作者称赞黄令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还能言谈得体,能够胜任丹徒(地名,今江苏镇江)的宰官之职,同时又能在七闽地区(即福建地区)中临时行使官职。这里通过黄令的才干和能力来表达对他的赞美和敬佩。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航行东南,数千里的旅途。每天早晚都挂起轻帆,顺风顺水航行。渡过江(指长江),作者感叹莼(一种水生植物)已经老了,不能再作为菜肴的配料。这里通过莼的老去,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思考。

最后两句表达了黄令是最懂得使命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县人都会提前迎接他。这里突出了黄令在地方上的声望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黄令的敬佩和祝愿。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黄令的相遇和离别,表达了对黄令才华和品德的赞美,以及对旅途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采和人生哲思。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拼音读音参考

zhōu cì sì shàng féng huáng lìng yīn yǐ shī sòng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

xiàng xiǎo rù biàn wěi, gé hé wén rén shēng.
向晓入汴尾,隔河闻人声。
dé shēng bù dé mào, wèn shí jiù shí míng.
得声不得貌,问识旧时名。
pō zhōu hū lái jí, xiù shī duō xián yīng.
泊舟忽来及,袖诗多贤英。
yán chú dān tú zǎi, zàn zuò qī mǐn xíng.
言除丹徒宰,暂作七闽行。
dōng nán jǐ qiān lǐ, rì xī guà fān qīng.
东南几千里,日夕挂帆轻。
dù jiāng chún yǐ lǎo, wèi zú zhù bēi gēng.
渡江莼已老,未足助杯羹。
zuì zhī shǐ dào chū, xiān jiàn xiàn rén yíng.
最知使道出,先见县人迎。


相关内容:

舟次朱家曲寄许下故人

舟中闻蛩

重送祖择之北使

忠上人携王生岵砚夸余云是定州汉祖庙上瓦为

种药


相关热词搜索:黄令因
热文观察...
  • 朱桵
    明珠摘木末,红露贮金盘。始见侍臣赐,已为黄雀残。味兼羊酪美,食厌楚梅酸。苑囿东周盛,累累映......
  • 周仲章都官示卷因以赠之
    赭白西北来,本是天马种。朝秦暮至吴,嵩华如历冢。伯乐曾未逢,垂头牧青陇。今朝顾我鸣,振鬣耳......
  • 昼寝
    尝闻晋高士,时偃北窗风。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便便嘲已解,栩栩梦何穷。一寤复一寐,百年消......
  • 资政王侍郎命赋梅花用芳字
    许都二月杏初盛,公府後园梅亦芳。因思江南花最早,开时不避雪与霜。主人惜春春未晚,遂命官属携......
  • 子聪惠书备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
    自我河桥来,清话殊未已。亟言阅通畴,晨驾遂遵彼。尺书忽见遗,经由皆可纪。草草始辞家,匆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