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字篇一
书的作者李虹霞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专学校当老师,后来又到了技校。她听到学生在老师背后吹口哨,发出尖叫声,孩子们说脏话、打架,唯独学习什么也不会。她想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很让人痛心,根源在小学,于是她就到了小学,教一年级,一连教了三个一年级。更让人称奇的是,她跨年级带语文课,同时教一年级语文和四年级语文。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带单班语文是正常的工作量,双班语文就超负荷运转了,然而李老师说她收获了双倍的幸福。
她教拼音用两个星期,因为她自己讲音乐与儿歌结合起来开发了”拼音律动“课程,孩子们在音乐中,在自己喜欢的儿歌中就学会了拼音。她的学生一年级识字量就达到20xx 个,孩子们一年级就开始读《希利尔讲世界史》《史记故事》《春秋故事》,正常一年级的识字量是940 个。她一个学期带领孩子们学10 本教材,这可是五年的语文课,她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将整个小学语文课都上完,因为她开发了”统合课程“。于永正老师赞扬她把”老师“几乎做到了极致。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三番五次地拜于永正老师为师,最终如愿以偿。应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她就是自己的勤奋钻研加上名师指路,所以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
她带领家长开通博客,农村妇女在她的带领下用两三天的时间发博文,她带领家长做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们在学校一起表演。班里的一个孩子因为父亲在杭州工作,转学到了杭州,但是因为孩子想念班级,想念老师,最后又转回到了李老师的班。她不放弃一个孩子,不放弃一个家长,不遗余力、千方百计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打击任何一个孩子,她把这些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她是用心、用爱、用情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因此,收获了累累果实。
读她的文字朴实而真诚,能感觉到她那善于思考的心。一个名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与思考,不间断地学习,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向网络学……人生处处皆学问,还要不间断地思考,学来的东西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完善,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期间,如果有一位高人(名师)指点,成长的路会更快。
爱的力量无往而不胜,一个满心装着学生的老师必然创造奇迹,一个如此坚持的老师必然创造奇迹。
《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读后感字篇二
最忌那我阅读了《创造一间幸福教室》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对我的成长和人生起到了指导意义,特向大家推荐!翻开这本书,不由发自内心地被吸引,看着这间教室里的故事,我被他们的幸福所感动着。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老师,那就是幸福!孩子走进学校读书,看上去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背后却包含着大量焦虑的心态甚至是恐惧的心情。对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仅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是陌生的,相处的人群也是陌生的。对家长来说,从孩子准备要入学或者升学的时候起,那份担心、期盼、紧张就开始显现出来了。一个人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和氛围里,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会畏手畏脚,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而缺乏安全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没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充分展现出来了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孩子和家长就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们的担忧就会减少很多。反过来,教师爱的付出,会让家长更加乐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李虹霞老师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以幸福教室建设为主线,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让孩子走近来的第一时间就喜欢上教室,是李虹霞老师每接一个新生班级,都特别注重的一项工作。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孩子和家长对教室留下的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他们的脑海里萦绕,温暖心田,缓释紧张和焦虑。在教室的讲台上,悬挂着几十个五彩缤纷的气球,每一个气球上写着一个学生或者老师的名字;开学前提前收集的`孩子们的照片也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还有我们一起建新家的系列活动,等等。当孩子们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来的时候,一下子发现教室里到处都有自己的信息和元素在其中,那是多么的意外和惊喜,孩子立刻喜欢上这里了。
什么样的教室是幸福教室?这要听孩子的意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李虹霞老师开始带领大家谈论幸福教室的模样,很多同学用文字或者图画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室。
李虹霞老师不仅注重物质形态的幸福教室的建设,更加注重精神形态的以及网络形态的幸福教室的建设。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是否充满乐趣,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大方自信等,都是幸福教室建设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同时,李老师还建立了幸福教室的博客,将班级生活的趣闻轶事、学生才艺的惊鸿一瞥、班级制度的规范执行、家长关心的若干问题等,通过网络和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让幸福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和放大。因为李老师的引领,很多学生家长也创建了博客,将自身家庭教育和李老师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从某种程度上看,教师的工作与父母教孩子学走路是很相似的。在学科教学开始的阶段,一定要慢之又慢,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对学科的情趣为目的,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夯实孩子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教师就要学会逐步放手,凡是孩子们能够完成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绝不越俎代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