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和陶读《山海经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17

和陶读《山海经

宋代  苏轼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和陶读《山海经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陶读《山海经翻译及注释

《和陶读《山海经》》是苏轼的一首诗,写了他与陶渊明一起研读《山海经》时的情景和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和陶读《山海经》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诗意:
这首诗写了苏轼与陶渊明一起研读《山海经》的情景。诗人谈论道德观念,表示远离世俗之人,追寻太史的学问。他认为即使孔子已经去世,但他的思想和道德教诲仍然存在,圣人的影响力无法被负面所抵消。接着,诗人提到紫文这个神话中的人物,说他出自吴宫,丹雀这个神话中的鸟本来并不存在。最后,诗人称赞广桑君的博学和才华,他在后世仍然独自显赫。

赏析:
这首诗既展现了苏轼对学问和文化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敬佩。诗中的对话意味着苏轼和陶渊明在一起探讨《山海经》,并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和交流。苏轼以此表达了对道德和智慧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圣人和他们的思想会在历史中长久存在。紫文和丹雀的提及揭示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对传说和现实的思考。最后,诗人对广桑君的赞颂体现了对学问和才华的认可,也暗示了他自己对于知识和学术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学问、文化和道德的思考,展现了他对陶渊明和广桑君的敬佩,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神话和现实的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学问和人物的形象,以及对圣人与世俗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于价值观念和知识追求的思考和赞美。

和陶读《山海经拼音读音参考

hé táo dú shān hǎi jīng
和陶读《山海经》

tán dào bǐ sú rú, yuǎn zì tài shǐ zǒu.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zhòng ní shí bù sǐ, yú shèng yì hé fù.
仲尼实不死,於圣亦何负。
zǐ wén chū wú gōng, dān què běn wú yǒu.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liáo zāi guǎng sāng jūn, dú xiǎn sān jì hòu.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相关内容:

续丽人行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安国寺寻春

再和

书焦山纶长老壁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 黄葵
    弱质困夏永,奇姿苏晓凉。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檀心自成晕,翠叶森有芒。古来写生人,妙绝谁......
  • 杂诗
    昔日双鸦照浅眉,如今婀娜绿云垂。蓬莱老守明朝去,肠断帘间綷縩时。...
  • 池上二首
    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池上新年有荷叶,细雨鱼儿噞轻浪。男儿学易不应举,幽人一友吾......
  •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屦中。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