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望萧关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朱庆馀
2025-07-18

望萧关

唐代  朱庆馀  

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望萧关作者简介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望萧关翻译及注释

《望萧关》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渐见风沙暗,
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
妇女解缝旗。
川绝衔鱼鹭,
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
不敢苦吟诗。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即将到达萧关的景象的观察和感受。他看到风沙逐渐遮蔽了视线,意味着他离萧关越来越近了。在这个时候,年幼的儿童们能够熟练地生火,妇女们能够灵巧地解开旗帜上的缝线,预示着他们已经适应了这个边塞的艰苦环境。河川上已经找不到鱼和鹭鸟,森林里却充满了带着箭矢的麋鹿,这是因为在战乱纷争的边境地带,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作者自己作为一位戎马之地的游子,暂时来到这里,他不敢苦苦思念家乡而写诗吟咏。

赏析:
《望萧关》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地区的景象,展现了艰苦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通过对儿童、妇女、鱼鹭和麋鹿的描写,表达了在边境地带的人们为了适应恶劣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和改变。诗人自己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乱之地的残酷和压力,因此他选择不在这里苦苦吟咏,而是暂时放下了诗歌创作。

整首诗词情感真实,言简意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细微细节的描写,揭示了边塞地区人们的艰辛和坚韧。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观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心情。这首诗词具有鲜明的唐代边塞诗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的艰辛和边塞地区的特殊环境。

望萧关拼音读音参考

wàng xiāo guān
望萧关

jiàn jiàn fēng shā àn, xiāo guān yù dào shí.
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ér tóng néng tàn huǒ, fù nǚ jiě fèng qí.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chuān jué xián yú lù, lín duō dài jiàn mí.
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zàn lái róng mǎ dì, bù gǎn kǔ yín shī.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相关内容:

早发庐江涂中遇雪寄李侍御

题崔驸马林亭

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

榜句

送淮阴丁明府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送唐中丞开淘西湖夏日游泛因书示郡人
    萍岸新淘见碧霄,中流相去忽成遥。空馀孤屿来诗景,无复横槎碍柳条。红旆路幽山翠湿,锦帆风起浪......
  • 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
    谢公日日伤离别,又向西堂送阿连。想到越中秋已尽,镜河应羡月团圆。北津杨柳迎烟绿,南岸阑干映......
  • 山居
    归来青壁下,又见满篱霜。转觉琴斋静,闲从菊地荒。山泉共鹿饮,林果让僧尝。时复收新药,随云过......
  •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
    二室峰前水,三川府右亭。乱流深竹径,分绕小花汀。池角通泉脉,堂心豁地形。坐中寒瑟瑟,床下细......
  • 看涛
    不知来远近,但见白峨峨。风雨驱寒玉,鱼龙迸上波。声长势未尽,晓去夕还过。要路横天堑,其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