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竹枝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白居易
2025-07-18

竹枝

唐代  白居易  

竹枝  

江畔谁家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竹枝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竹枝翻译及注释

《竹枝》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畔那家人唱着《竹枝》,前声戛然而止,后声迟迟未终。奇怪的是,唱调苦涩,词句中也充满了辛酸,大多是通州司马的诗作。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幅江畔的景象,其中有人在唱着《竹枝》这首歌曲。诗人注意到,这个人唱歌时前半段声音突然戛然而止,而后半段声音则延续着,但却迟迟未结束。诗人觉得这种情况十分奇怪,因为这首歌的调子很苦涩,歌词中也充满了辛酸和苦闷的情感。诗人推测,这唱《竹枝》的人多半是通州司马(指通州的官员)创作的诗人,因为他们的诗作常常带有类似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江畔唱《竹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首歌曲的观察和思考。诗中的"前声断咽后声迟"形象地描绘了唱者的声音特点,前半段戛然而止,后半段则迟迟未终,给人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诗人对唱调苦涩、词句充满辛酸的特点表示奇怪,这种特点可能反映了通州司马的诗作常常带有个人感伤和苦闷的情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这首歌曲的观察和感受,通过对声音和情感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唱者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这首诗词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考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一部分官员文人的情感体验。

竹枝拼音读音参考

zhú zhī
竹枝

jiāng pàn shuí jiā chàng zhú zhī,
江畔谁家唱竹枝,
qián shēng duàn yàn hòu shēng chí.
前声断咽后声迟。
guài lái diào kǔ yuán cí kǔ,
怪来调苦缘词苦,
duō shì tōng zhōu sī mǎ shī.
多是通州司马诗。


相关内容:

同梦得醉后戏赠

失调名

孟城坳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满江红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题宝圌山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 送张南简入蜀
    昨日诏书下,求贤凡陆沈。无论能与否,皆起徇名心。君独南游去,云山蜀路深。...
  • 江上送客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
  • 黄雀痴
    〔杂言走笔〕黄雀痴。黄雀痴。谓言青[彀,“鸟”代“弓”]是我儿。一一口衔食。养得成毛衣。到......
  • 闺情
    烟攒锦帐凝还散,风卷罗帷掩更开。...